汽车沿着盘山公路缓慢行驶,环顾四周,云蒸霞蔚,满目苍翠。蓦然间,一个巨大的火炬跃入眼帘——期盼已久的井冈山到了。
井冈山,中国革命的摇篮。1927年,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,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。
伴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,党着力加强保密工作,坚持武装斗争,接连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多次“进剿”“会剿”,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。
一封密信指引的道路
1927年,蒋介石、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,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,革命转入低潮。8月7日,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,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。八七会议后,受中共中央委派,毛泽东回到湖南,传达八七会议精神,领导秋收起义。9月9日,秋收起义打响,也就是从这一天起,这支打着中国工农革命军红旗的队伍开始在失败的挫折中艰难前行。
“军叫工农革命,旗号镰刀斧头。匡庐一带不停留,要向潇湘直进。地主重重压迫,农民个个同仇。秋收时节暮云愁,霹雳一声暴动。”正如毛泽东名作《西江月·秋收起义》所描述的那样,起义军兵分三路,目标直指长沙,但轰轰烈烈之后,暴动很快遭受了失败。
起义军在艰难地攻占醴陵、浏阳之后,遭到强敌的疯狂反扑。各路起义部队损失惨重,由原来的5000人锐减至1500人。
面对强敌的围攻和起义的挫败,毛泽东审时度势,在文家市召开前委会议,讨论下一步的进军方向。经过激烈争论,会议最终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,放弃进攻长沙,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农村,寻找落脚点,保存革命力量,再图发展。
9月20日,出发前的起义军在一所学校的操场上召开大会,由师长余洒度宣布了退往湘南的决定,毛泽东作了“小石子终究打破大水缸”的鼓舞人心的讲话。然而,起义军官兵对于退往湘南,仍然有不同的思想情绪。
几天后,起义军在南下路上遭到敌人的伏击,损失四五百人,连以上军官阵亡7人,总指挥卢德铭牺牲。这对于刚刚经历秋收起义失败的起义军,无疑又是一场严重挫败。尤为严峻的是,起义军一路跋涉,伤病员不断增加,战斗力明显下降,而敌军围追堵截之势不减,军心开始涣散,消极情绪蔓延,一些人也离开了起义军。在这种情况下,起义军决定绕道芦溪向莲花县前进。
“从攻进莲花县城到迅速转移,起义军仅用一天。就因为在这一天当中,出现在此地的一个人,一封信。信用密写药水拟就,晾干后看不见,放在水里可见。具体内容只有毛泽东和写信人知道,就连送信人——时任浏阳义勇队中队代表宋任穷也不知道。写信人是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,信里说,如果起义军有困难,可以到江西的宁冈去,那里有我们党指挥的十几条枪。”井冈山市党史办副研究员刘晓农说。这以前,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会议上曾听王兴亚谈到过这个情况,现在又得到证实。
中共江西省委带给毛泽东的这封密信,对秋收起义部队的走向起了很大的导向性作用。虽然秋收起义的失利,造成了退兵“上山”的必然趋势,毛泽东自己后来也说“我上井冈是中途逼出来的”,但中共江西省委的来信坚定了毛泽东引兵井冈的决心和信心,为工农革命军的下一步行动指明了方向。
一封密信帮助毛泽东在莲花决策,将秋收起义部队的退却终点由湘南改为井冈山,使他成为大革命失败后把武装力量带到农村区域的党内“第一人”,揭开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的伟大序幕。这是开拓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战略决策,为革命战略的转变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。
在斗争中强化保密
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卧室里,两篇光辉著作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?》和《井冈山的斗争》静静地躺在书桌上。人们仿佛又看见毛泽东在点着一根灯芯的青油灯下,奋笔疾书,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殚精竭虑。
在《井冈山的斗争》一文中,毛泽东指出,边界的斗争,完全是军事的斗争,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。怎样对付敌人,怎样作战,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。随着斗争一天比一天激烈,井冈山时期的保密工作也日益得到强化。
1928年5月,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,鉴于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,红色区域得以巩固发展,党的组织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。但一些地方在发展党员过程中,采取了粗放式发展策略,公开党的组织,简化组织程序,甚至用“拉夫式的吸收办法”公开招收党团员,致使一些投机分子趁机混入党内。8月,敌人反攻倒算,投机分子纷纷反水,有的甚至出卖党组织,带领敌人到处捉拿党内同志,党组织大半被破坏。
“面对严峻形势,毛泽东和边界特委决定对党组织进行整顿。从9月开始,厉行‘洗党’。永新、宁冈两县的党组织全部解散,重新登记,具体程序是,在宣布原有党组织解散后,由县委或特委派下来的干部指定支部召集人,再由这位召集人召开秘密会议,确定哪些人参加重新登记。没有接到开会通知或参加登记的人,就算已被除名。”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孙伟介绍说。
各基层党组织完成重新登记、造册上报的程序后,开始转入秘密状态,不在社会上公开,党员要严格保密,不可泄露谁是党员、在党内担任什么职务,吸收新党员也必须秘密进行。此次“洗党”被清除出党组织的人员约4000人,虽“党员数量大为减少,战斗力反而增加。过去党的组织全部公开,九月以后,建设秘密的组织,准备在反动派来了也能活动。同时多方伸入白区,在敌人营垒中去活动。”毛泽东在《井冈山的斗争》一文指出。
同时,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,恢复井冈山与外界的联系,边界特委建立了3条秘密交通线。第一条是从湖南衡阳经耒阳、安仁、炎陵至井冈山,接通了与湖南省委的联系。第二条不仅用于沟通与湖南省委的联系,还沟通了萍乡、安源两地。第三条从井冈山经永新、吉安、南昌到pt老虎机游戏。这3条交通线分属湖南、江西两个省委,由此可以看出,边界特委建立了双保险的秘密交通线,目的就是确保边界特委与外界联系不中断。
对于根据地内部的反奸防谍及通信联络,边界特委组建了边界防务委员会具体负责。“边界防务委员会在每个县、区、乡选择秘密联络点层层设立递步哨,并精心挑选了一批交通员,规定各地的信件、物资等必须由交通员一站转送一站,各哨口必须保持警戒,严格执行检查手续,保证信件、物资等安全地送到目的地。同时,严令各哨口,没有各级机关的外出证明,任何人不得放行,出入都必须严加盘查,防止敌人混入。”井冈山市党史办副主任陈学林介绍说。
记者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看到一份不同寻常的证件。这份证件用红绸布制作,长12厘米,宽7.5厘米,证件上写有“交通欧阳倬”5个字。“这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交通员欧阳倬使用过的一份红色交通证,更是当时党的秘密交通的重要历史见证。”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研室副主任何小文说。
据何小文介绍,边界特委还十分注重宣传发动群众,甚至让群众参与到保密工作中。1928年8月下旬,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利用红四军主力外出未归之际,又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“会剿”。为了反击敌人,边界特委曾提出用“坚壁清野”的办法对付敌人,其中就特别提到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。因为保密工作做得好,取得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。
毛泽东在率领红军大队回师井冈山的途中,听到了这一胜利消息,非常高兴,欣然挥笔写下了“黄洋界上炮声隆,报道敌军宵遁”的著名诗篇。
用生命保守秘密
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,保守党的秘密就成为入党誓词的重要内容。在硝烟弥漫的井冈山斗争时期,面临生死考验,无数共产党员、革命志士用生命捍卫了这一誓言。
刘仁堪,男,江西莲花人。1928年11月,刘仁堪任中共莲花县委书记,1929年5月被捕。敌人先是诱降,声称只要刘仁堪交出全县共产党组织及党员名单,交出红色独立团的枪支,就对其委以重任。刘仁堪始终不开口,敌人一无所获。5月19日,刘仁堪被敌人公开杀害,临刑前他痛斥敌人,被敌人割去舌头,血流满地,遂用脚蘸鲜血书写“革命成功万岁”6个大字,英勇就义。
谢甲开,男,江西宁冈人。1928年1月,谢甲开任宁冈茅坪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秘书,不久,任中共宁冈茅坪乡支部书记。1928年3月,毛泽东和何挺颖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,兵分三路,进军湘南,策应湘南暴动。部队离开边界后,宁冈兵力空虚,当地土豪和国民党军乘机卷土重来,扬言要血洗茅坪。为掩护村民转移,谢甲开不幸落入敌手。敌人对他严刑拷打,要他说出茅坪乡党政干部的去向,谢甲开严词拒绝。最后,谢甲开被敌人残忍地剖腹开膛,挖出心肝,碎尸五段,抛入河中。
聂槐妆,女,湖南炎陵人。1927年,聂槐妆嫁到宁冈茅坪,1928年,随丈夫参加革命,担任茅坪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妇女主任。为解决红军缺盐问题,聂槐妆想出了一个好办法。她首先把盐浸入水中,化成盐水,然后把一件吸水性非常好的新棉衣放进盐水中,待衣服充分湿透后再晾干。然后,聂槐妆穿上晾干后的棉衣,罩上一件外套佯装走亲戚,一路顺利通过敌人的关卡,将食盐秘密送给了红军。在聂槐妆第三次为红军送盐时,狡猾的敌人起了疑心,便将她抓了起来。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,聂槐妆毫不动摇,守口如瓶。敌人见用尽各种手段也没有任何收获,就在茅坪坝上将她枪杀,牺牲时她年仅21岁。
吴月娥,女,湖南炎陵人。1927年10月,16岁的吴月娥参加了打土豪、支援红军的斗争,担任了荆竹山乡的少先队队长,领着一群少年儿童站岗、放哨、查路条、侦察敌情、看护伤病员。1928年6月起,吴月娥成为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交通员。1929年1月,在返回荆竹山途中,吴月娥被敌人抓捕。敌人用刺刀顶住她的后背,威逼她带路去找红军躲藏的地方。早已抱定宁死不屈的吴月娥领着敌人走了一个半小时,登上了一处悬崖,乘敌不备抱住敌人纵身跳崖,壮烈牺牲,年仅18岁。
井冈山还有很多这样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。沿着长长的台阶拾级而上,记者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吊唁大厅。这座五角星型的建筑里,6块巨大的黑色石碑环屋而立,石碑上镌刻着15744名烈士的姓名。正中间,横亘着一块光洁如玉的大理石“无字碑”,以无言的方式悼念着另外3万多位无名烈士。
看着墙上一张张肖像照下简单的生平介绍,记者心痛不已。他们大多20多岁,却永远凝固在一张张黑白照片中;他们为了胜利而奋斗,却没有等到胜利的到来;他们在无尽的黑暗中高举火把,却在日出东方的前夕永远闭上了双眼。
致敬,井冈山!一座承载光荣、走向胜利的英雄之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