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围绕中心,服务大局,体现价值。”这12个字,贯穿了成都市委保密机要局系统性、整体性重构的全过程。
就在今年年初,原成都市保密局与原机要局正式合并。在机构改革中,成都市保密系统自觉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思考、定位、摆布,因势利导,尽锐出战,在保密工作和机要工作既整合又融合上下功夫。
工作不断 干劲不减
深化机构改革,对于全国保密干部来说,不亚于一场新的“赶考”。这场试炼,考的不仅是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大局意识,更是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历史担当。
2019年1月,成都市机构改革全面启动。当月底,市委保密机要局的整体架构便已基本到位,确定了行政编制32名、领导职数1正2副1总工的正局级规格,原保密、机要密码部门下属3个事业单位整体划转到市委保密机要局。原成都市保密局局长周海灵继续担任市委保密机要局局长,为市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班子成员,出席市委办公厅相关会议,两位副局长按需列席市委办公厅有关会议。从此,成都市保密部门正式转变为市委工作机关,党管保密的力度进一步增强。
思想不乱、工作不断、队伍不散、干劲不减,是成都市保密系统在过渡期间的突出特点。
经过党委动员,以班子成员为代表的保密干部们很快坚定了自我革命的决心,从内心赞同、以行动拥护中央、省委和市委的决定,重新推敲起保密事业在区域整体工作中的作用。密集研究职责划转、部门挂牌、人员转隶等细节的同时,他们紧盯主责主业,针对这一特殊时期可能存在的保密问题和矛盾未雨绸缪,化整为零地挤出时间赴全市20余家涉改部门和10余个区(市)县开展保密实地检查,并加大了涉密载体销毁、涉密信息设备维修维护等服务力度,让本来可能出现的“真空期”变为监管的强化期。
而改革、工作两不误,源自于对机构改革重大意义和保密工作极端重要性的深刻认识。
在下大气力革机构重叠、人浮于事之弊的前提下,成都市委将中央“新时代保密工作只能加强,不能削弱”的要求融会贯通,由市委书记直接在市委常委会上对2019年保密工作尤其是机构改革期间保密工作作出部署,在加大统的力度、明确改的章法方面深耕细作;而作为改革主体,市保密部门更围绕改革方案中的几大关键词提前谋划、积极争取,在做好人的工作、执行严的纪律方面重点发力。
比如,党中央要求,这次机构改革要坚持推动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,因此“三定”就成为一个中心环节。从前,原成都市保密局业务量大、人手较少,机构、人员未出现冗余,但确实存在忙闲不均的问题。对此,成都市保密系统对准焦点,让调研跑在了机构改革前面,把“三定”量化到每一个部门和每一名干部,继而向市委编办提供了详细的文字材料,通过客观真实的自我审视抓住了先机。在此基础上,成都市级保密力量在随后的调整中成功避免了“断崖式”人员精简分流,从源头上杜绝了思想的沉渣泛起,使机构设置、人员安排、岗位职责等保持相对稳定、达成适度调整,补全了自身短板。
一轴两轮 有机融合
“我们不仅要完成‘物理重组’,更要实现‘化学反应’。”周海灵这样介绍他们的改革成果。通过业务、人员、职能的融合,成都市委保密机要局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。
要想解决两个单位间多头分散、条块分割等问题,首先就要实现业务融合。
本次机构改革中,成都市委保密机要局明确的一大共识是:市委中心工作是“一轴”,那么保密和机要工作就是轴之“两轮”,必须要围绕党委需求同向发力。立足这样的站位,成都市委保密机要局对标国家保密局设置内设部门名称,紧跟形势重新调整部门职能。在内设的6个部门中,除通信报务处较为独立外,其余部门都体现了保密和机要表里相合的原则,打破了固有业务模块的划分方式。比如,政策法规处由原来的宣传法规处更名,指导全市保密、机要密码法治宣教、政策研究、理论研究等;科学技术处从技术层面向科技规划和科技管理层面转变;网络管理处将统筹保密信息化、机要秘密信息化以及电子政务内网管理;等等。
此外,在成都市委保密机要局的改革过程中,人事变动始终没有导致人心浮动。他们遵循这样的信念:减去的是部门,合并的是人心。
在人员融合方面,市委保密机要局一边通过开展业务培训、忠诚教育、轮岗锻炼等方式增进干部对彼此的了解,一边在市委办公厅的关心支持下,为干部在政治激励、工作支持、个人待遇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,让大家吃下“定心丸”。据悉,本次调整后,市委保密机要局干部人事、目标绩效、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都由市委办公厅统一管理。如此一来,保密部门落实项目、经费更加便利,干部们也得到了pt老虎机游戏:参加办公厅增素、交流活动的机会。在机构改革两个月期间,已调整提拔重用4名干部,干部的成长空间更加广阔,交流平台更加畅通。此外,他们还按照实际工作计划,积极申报,鼓励保密干部分担机要值班工作,将他们纳入机要工作补贴发放范围。
当然,要实现“1+1>2”的效果,职能优化才是关键。
机构改革到位后,成都市委办公厅将全市保密工作纳入厅内日常工作同研究、同部署,全市保密工作运行体制机制更加顺畅,在推动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方面更有抓手。比如,保密部门机构和人员编制大幅增加,有效确保了保密行政执法队伍、专业队伍的稳定,尤其是在技术力量上实现了强强联合,为推动全市信息化保密管理等重点工作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(原载于《保密工作》杂志2019年第7期)